0%

【讀書心得】『記得你是誰』,在這之前,找到你是誰

記得你是誰 哈佛的最後一堂課

相信大家一定在書店的暢銷排行榜上看過這本書吧,

手上的書已是2012年第二版印行,而2020年再次印行15萬冊紀念版,

其受到喜愛的程度不言可喻,即便是第二次閱讀的我仍有些感觸,

更建議在青少年求學時期、初入社會、擁有工作經歷後等等不同人生階段再次閱讀,

或許能提點當下未知的你,或是能幫助當下焦慮的你,或許能協助掙脫受困的你,

閱讀當下,想著若是國高中時期遇見這本書,並明白其中的處世道理,

是否現在,就不會屢屢對自己及整個社會感到懷疑及不安呢?

一、內容簡介

哈佛商學院有個悠久的傳統,教授在最後一堂課講述自己的故事,作為送給學生的結業禮,

此本書即是由作者撰寫、收錄十五位哈佛商學院教授窺見人生百態所體悟的人生故事與哲理,

並分為「開拓視野」、「管理自我」、「領導他人」及「建立原則」四大類進行書寫,其中

  • 「開拓視野」:談論有關自我定位、個性及需求,深思其背後的觀念及邏輯源頭,並在人生的路上學會勇敢及感恩。

  • 「管理自我」:提供生涯規劃時可參考的策略和心理層面技巧與方法,並忠實的認識並接受自己,進而與他人對話。

  • 「領導他人」:指出領導人應有的作為,用心傾聽、鞭策、鼓勵、了解與自己共事的人,進而發揮正面影響力。

  • 「建立原則」:事業與良知並非衝突的存在,維護個人操守能讓人心無旁鶩的勇往直前。

每篇故事呈現了不同的個性、背景、事件及作法,

或許部分能取得共感,或者部分早已理解卻忘卻的道理,又甚至是尚未觸及的人生議題,

作者希望讀者亦能從這些故事中深獲啟發,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理念,並守護它、執行它。

二、推薦原因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其背景、個性、價值觀、思考模式等不同所歷練出來的人生必定值得借鏡,

也正因如此,當眼界、經歷不多時,

對事件本身容易感到挫敗或輕忽,對自我感到懷疑或傲嬌,或對他人感到恐懼或輕視,

「聰明的人,會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有智慧的人,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

環繞在身邊的那些人、那些故事,或許沒機會、沒時間去一一發掘、傾聽,

藉著這個歷史悠久的授課傳統,彙整並分享十五位教授們的人生故事、心得與醒悟,

讓我們有機會去參透這個世道的規則與運作、人之間的相處與對話、思想的建立與調整,

書內的十五堂課想闡述的是

漫漫人生無論走向何方,都別忘記自己的價值理念,

面對抉擇,務必忠於它、守住它—記得你是誰。

但同時不要忘記每個人的故事不同,傾聽他人、尊重並守護自己的聲音、感謝曾給予過幫助的人們,

記得是這麼多人豐富著你的康莊大道,千萬不要在滿路荊棘的路上迷失,要「記得你是誰」。

在閱讀中每每有感而發的是,在這之前,必須先找到你是誰

唯有找到自己想成為的樣子、待人處事的原則、與世界共同生活的方式,

才有辦法面對各種關係、理念、價值觀等交錯複雜所帶來的疑難雜症,不論職場、家庭、朋友等,

與最近頓悟的洞悉自己的人設參數不謀而合,

能提醒的是,人生肯定會遇到些混沌、迷茫、挫折與現實的人情世故,

試著敞開心胸,看見他人相處之道、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並了解自己、明白自己與他人之間、自己與社會間的關係,踩著屬於自己的步伐走在人生道路上,

知道要如何在守護自己的同時,設法解決眼前的問題,抑或是靜靜地傾聽、理解也好,

由於書中都是教授們真實的人生經驗及故事,

當我們讀者也在現實中經歷類似情景時,便更能貼近教授們想傳達的真義與提點,

又或隨著時間過去,經歷與課題開始變化而感到迷惘時,

再次拾起這本書,相信亦能獲得新的體悟。

三、感想與體悟

1.關於職場工作

書本雖闡述有個人、家庭、工作等多面向的故事,但多著重於「領導」方面的內容,

對於出社會已一段時日的我,雖對主管職並無企圖,但在閱讀之後似乎更能理解的上司的行為,

讓那些曾以為的挫敗,得到解釋及撫慰。

其中更啟發我的是面對工作的態度與心念,

  • 兩個真正的「我」

    職場上明槍暗箭,求生不易;

    別讓工作時的人格傷害了你內心的柔軟溫暖。

    不僅僅是職場上的我,面對家人的我,面對不同朋友群的我,

    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我?曾經這麼懷疑過自己,

    但其實那都是我,

    各種關係間的纖細情感與溝通深度,肯定大不相同,

    要相信並認同在不同的情況下,所展現的樣貌都是真正的自己,

    各自建立適當的溝通方式及展示樣貌,才能從中獲得舒適的關係。

    別把自我赤裸裸地帶進職場,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做到「身份」的平衡—公我與私我,

    創造並維持上班時的自己和居家時的自己之間的差別。

    無論你多麼熱愛工作,工作都不會愛你。

    私我才能供應在職場奮鬥必備的生存力量,平衡在公我中明槍暗箭所造成的傷害與苦痛。

  • 人生好比賽車,需要巧妙整合多項條件才能換來真正的成功

    五個關鍵

    一、化解挫折的能力:保持活力與彈性,放寬心胸面對,處理面對各種不如意。

    二、好運:遇見願意關心、提點的師長或朋友,並肩邁出每一步。

    三、良好的領導特質:行為動機來自關懷他人,或超越私利的重大使命。

    四、公平觀念:真實的公平與善待共事的人。

    五、判斷能力:擁有成熟的個性和健全的觀念,便能在壓力之下做出正確的決定。

    人生是一場長程競賽,不論你多優秀!

    人一旦倒下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我想在擁有這一切關鍵的前提,應是「健康」,

    這是我最深刻及真切的經歷與體悟,

    就像開始這個部落格的原因一樣,身體無聲卻有力的抗議,迫使我停下腳步,重新整裝出發,

    逐步去認識自我、學習替人生配速、提升社會生存技巧、開拓生活視野,

    僅僅去接近自己定義的成功即可,那已經是最美的路程及結果。

    並且不要忘記平衡「私我及公我」的重要。

  •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一般人只接受一種成功的定義,

    僅根據某種特定成就—不管是指金錢報酬、權力、名氣、美貌或這些項目的總合來定義成功,

    更嚴重的問題是,我們還是把同樣的期望也放在自己身上,

    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一旦無法如願、犯了錯誤或遭遇失敗,我們就會產生極大的羞恥感,

    覺得自己很無能,對自己的想法也從雲端跌落谷底,

    這些感受都源自我們無法實現被大眾視為神話的成功觀念,

    也會對我們產生腐蝕作用,壓榨、耗損我們的精力,使我們無法從錯誤中學習,

    難以用務實的態度對待別人和自己,不能勇往直前迎接我們的生活與事業。

    你用什麼衡量人生的價值與成功

    即使我對於世俗認定的成功頗有微詞甚至厭惡,

    偶爾我會記得將自己拉回,但仍會讓自己落入這個俗套的社會框架,

    對完美近乎瘋狂的偏執,只為尋求他人的肯定,我是在近年才發現,

    曾經只知道我很害怕犯錯、很害怕錯誤導致他人的不信任或輕視,

    也很恐懼失敗或錯誤所帶來的沮喪、羞辱、自我懷疑等感受,

    一旦發生,我無法擺脫內疚、自責、難堪等等情緒,就這樣縈繞不去甚至錯綜疊加,

    更糟糕的是,這些偏執不僅僅在職場上,連人際關係上也是,

    光是要接受、承認自己的錯誤與缺失就已經耗盡我所有的力氣,

    要拋開個人恥辱從失敗中學習更是難上加難,

    我們都活在一個鼓勵人奮力追求完美的文化中。

    導致我們痛惡不完美的事物,以為我們有能力、也應該達到完美的境界。

    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無瑕,也不可能一無是處。

    人有優點,就有缺點,一個人的短處和長處也是同時並存的。

    書中建議我們替自己算個總帳,不要因為羞恥心而覺得自己無能,

    練習評量自己的長、短處,仔細思考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想達到哪些目標、想關心哪些人,

    遇到挫敗時試著接受,找到自己的錯誤並勇於承認,

    拼湊完整而真實的自我樣貌,雖有缺點,但仍是真實並且不斷為了自己進步的你。

    當然,這個過程很是困難,別人的故事與提點是一回事,自己是否能達成又另當別論,

    但,試著接受錯誤,至少希望不會再因為同樣的難題讓自己再次跌跤,

    我,很好,但仍有不足之處,還有很多要學,而且還得學一輩子,

    我,在這路上,拼湊出一個能接受的自己,那就夠了。

    錯誤也是個機會,若是可以這樣看待它,那就是不完美中的完美了吧。

2.關於人際關係
  • 體會生命最脆弱的一刻

    生命何其脆弱,一個突發事件,

    可能對我個人的境遇造成多麼劇烈的改變。

    因為自律神經失調造成身心疲倦不堪,只能強迫自己停下腳步休養,

    從一開始的無法接受、反覆自我懷疑與責備到現在將其視為必經的課題,甚至是一個救贖的機會,

    在這休養的這段時間,會灰心、沮喪、挫折、憤世嫉俗,忘記能這樣休息其實也是一種奢侈,

    在療養的過程中,與教授心境相同,開始反省著自己是多麼幸運,

    必須要感恩老闆願意相信我,並給予我能接案的機會,減低我在經濟上的擔憂及壓力,

    必須要感謝過去的自己,擁有正確的金錢觀,讓意外變動不至於壓垮我,

    必須要謝謝雙親勞心勞力的照顧這個家及賜給我的福分,

    一直以來我對雙親教養方式感到非常痛苦,而我也一直找尋解套及溝通的方式,

    「誠實又善良的人,就絕對不會給孩子帶來傷痛嗎?

    我那天使般的媽媽,有時候也會給我帶來傷痛。」

    現在我僅僅能說是溝通技巧與方式的落差、世代間對親子互動的認知鴻溝所鑄下的傷痛,

    回溯過去的人生,童年、撫養我的家庭及有幸能接受教育,

    能擁有現在的生活、任何自己認為的成就、任何能付出的義務或對社會的回饋,都是因為幸運,

    更重要的是,無論身處何種角色,都別忘了放鬆心情好好享受和歌頌生活,

    並學會感恩,善盡自己的義務,並在能力所及時創造發揮正面影響力的機會。

    如同我對靈魂急轉彎的觀後感,認真及享受生活中每一刻所激盪出的各種火花。

  • 跳脫非黑即白的框框

    觀念引導政策,政策產生結果。

    因此,切實了解自己的觀念很重要,

    要能掌握個人想法形成的原因和過程,必須去探究你的觀念來自何方,

    它們如何影響你對世事的看法、固守這些觀念的你可能會在哪些地方出差錯。

    尤如先前提到的一般人對成功的定義,明明不認同,卻仍會將它強加在身上當作圭臬一般諷刺,

    隨著成長那些固陋觀念也隨之刻印、不可磨滅,

    又伴隨著時代變遷、接觸不同人事物,各種價值觀、立場錯綜交織,漸漸似是而非,

    總是會發生一件事情雙標甚至多標的判斷,

    而事情本身多與人相關,無法單單就事論事撇除情緒來討論或斷定,

    反而常常落得事與願違、心煩的結果,

    每個人都有自己生長年代、出身、父母以及這些因素促成的觀念與偏見,進而決策,

    唯有回顧過去,始能了解人生,

    了解過去,重新評價,利用更寬廣的架構詮釋歷史,

    在拓展個人生涯的歷程中,應當努力了解自己如何下判斷。

    我也常常陷入0與100的極端判定,非黑即白的極端選擇、毫無彈性,

    因此對於決定感到極度恐懼,因為我的世界僅有拒絕控制及完美控制的二分法,

    世界變得太快,我的小型社會變得多元,自我變得矛盾,

    一切開始變得固化,總在失意與失去間掙扎而狼狽不堪,

    在逃避許久無用之後,幸好我開始努力學會去面對,

    鼓起勇氣溝通,或許是我最後的救贖,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對話,

    即使進步非常緩慢,可能還是會逃避,但認知到這也是人生的一門功課就已足夠,

    勿以自身的想法去臆測他人心態或主觀斷定對錯、尊重對方的想法,並了解自己思考的原生框架,

    世界變了,我的判斷方式也得跟著變,

    不要用僵化的態度—也就是拒絕透過黑白鏡頭去看世界,

    反省自己的過去,了解自己的想法是怎麼來的,

    仔細觀察和辨認黑白之間還有哪些色調,才能做出高明的決策。

四、還喜歡這篇分享的內容嗎?

Hi ~ 今天過得還好嗎?

還喜歡這篇分享的內容嗎?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給予支持與鼓勵,

歡迎用以下連結購買書籍,並不會影響您的購買價格,而我會獲得一點點的回饋,

購買網址:博客來MOMO讀冊(TAAZE)

或是【免費支持】幫我點擊拍手5下,化讚為賞,謝謝您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