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讀書心得】『安靜是種超能力』,低調優勢、強勢武器

安靜是種超能力:寫給內向者的職場進擊指南,話不多,但大家都會聽你說

身為內向者,總在人際關係、職場中耗盡精力卻徒勞無功,

時常因為討厭自己內向的性格而強裝外向,卻更四不像,

反倒凸顯自己的尷尬、矛盾、懷疑、糾結與衝突,

那麼究竟該如何接受內向、發揮性格優勢與外界相處呢?

一、內容簡介及推薦原因

這本書不是要你變外向。

被書封這句話所吸引,

『安靜是種超能力』一書強調在幫助內向者了解自己、認同內向特質、發揮潛能,

進而找到在職場上生存與競爭的方法,

困境與挑戰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變外向」並不是所有難題的萬用靈丹。

對職場新人或已有工作經驗的職場人有很大的思維及行動方針上的幫助,

1.身為內向者的作者,更能共感內向者的思維及難處

再告訴你一件事吧!
我熟悉臺北各大飯店的洗手間位置,因為那是我出席社交場合時必須去喘息的地方。

書中提到各種生活情境,不禁在心中大喊,對!我也是這樣!

內向者的真實職場經歷談,其心聲及小劇場讓同為內向者的讀者心有戚戚焉,

借助作者與外向文化的搏鬥史,借鏡、學習、相信自己的內在特質能找到環境適應法則。

2.鼓勵擁抱內在特質,發現優勢

認清自己,好好地、內向地活著算是改變我最大的一件事了。
相信我,好好的內向會改變你的職涯,就像它改變我一樣。

每種個性都有優弱,如何有效揚長避短才是關鍵。

在變化快速的多元社會環境下,每個人都在學習如何讓自己被接受、被喜歡,

所以別擔心,大家一起練習。

3.真實的外向文化搏鬥史,並提出精闢的分析與建議

聚焦於職場上的社交、會議簡報、領導管理等情境的擔憂與解方,

帶領內向者跳脫焦慮思維,以不同視角面對眼前的不安,

站上台吧!不會比閒聊更可怕。

對這句話意象深刻,換個角度想,確實是,😂。

4.擺脫勵志迷思,從內向者角度出發

作者完全知曉內向者的心思與難關,

強調內向價值的展現方式不同,不須逼迫自己服從多數職場勵志書的迷思,

如:別耍孤僻、跨出舒適圈、演久了就是真的等說法,

身為內向者真的不能再同意更多了。

5.如何有效對外溝通,並適時表現

確實內向者的大腦運作過程更為繁複,

把握機會、界線分離、避免逃避,

善用同理心的同時,照顧自己的情緒,保持自己的節奏,

採取中庸之道降低溝通壓力,也給予自己足夠的時間反應及訴說。

有意義地刷存在感,被看見才有機會被重視。

6.如何自在、充實自我能量

內向者透過獨處獲得能量,

如何分配、消耗成為在工作上很重要的一環,

除了有效展現內在優勢於工作上,同時設計屬於自己的充電站「可攜式心理空間」,

漸進式適應職場環境,驅使其趨近自己的生存、競爭策略,

尊重自己舒適圈的同時,穩健但紮實地擴大守備區,拓展充電站。

二、概念重點啟發及體悟

1.內向者的特質與優勢

內向者與外向者最大的不同在於與外界互動方式的偏好及獲取能量的方式,

內、外向並非光譜的兩端,僅是偏愛的習慣、行動方式不同,

切勿自我貶低、自我設限,限縮所有可能的發展,

每種個性都有自己的武器,但內向者往往低估自己可以帶來的殺傷力。

內向特質的迷人之處在於細心、思慮周全、善於書面溝通、傾聽等等,

看見這些特點,致力於在工作可發揮之優勢,

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或將自己變成適合該工作的人。

重點是要找到我們可以提供最大價值的工作。

2.打造適合自己的溝通節奏,與外界自然共處

之所以對外會感到疲憊在於突發變動性大、過於刺激,

擔心無法即時回應他人的提問、情緒、期待等焦急的求好心切,

以致常常一場簡短的社交、會議等場合,就會耗盡自身的精氣神,

故運用同理心、尊重傾聽他人時,不等於要同意、屈就對方的看法,

建立情緒界線,試著抽離,不受他人心緒影響,

避免逃避讓問題被隱藏或複雜化,

解決問題時,把焦點放在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想法上。

保持自己的說話節奏。

3.優雅低調的管理及領導

確實大眾刻板印象中業務、主管多半是外向者,

並對內向者的管理能力及技巧感到懷疑,

我自己對管理職也非常排斥,喜歡單獨進行專案作業,

仔細回想,對外的聯繫工作雖然有些惶恐與吃力,

也因為對專案瞭若指掌,在工作項目的溝通上相對自信,

但對內的分工安排其實是我最害怕的部分,

專案工作有一定的時程與要求,依據每個人的職務及工作量進行分配,

同事們的任務及情緒反饋是最令人不安及恐懼的部分,

越清楚自己的需求,便越容易獲得幫助。

即便如此,關於情緒、想佔便宜、想推託等等的情境仍令人頭痛,

『安靜是種超能力』一書也提出相關指引及建議,

後續希望能透過工作經驗一次次練習,成為有自信並相信有能力解決的領導。

4.上台的前置準備及技巧

職涯生活中免不了的簡報,都讓我神經緊繃到快要崩潰,

無論是小組會議、專案會議、投標簡報還是教育訓練等不同規模的活動,

我的前置準備大多與作者相同,準備充分以求身心最大的舒適,

撰寫簡報逐字稿、重複確認內容、練習口說、提早到達等,以降低緊張感,

老實說,即使事前準備充分,面對台下那麼多人盯著、聽著自己簡報,仍是很瘋狂的過程,

尤其當有突發事件時,會全身發冷、僵在當場,無法快速反應,

唯有不斷的練習,讓這件事逐漸上手、成為習慣,才能不那麼消耗氣力。

5.有意識的突破,建立自信

喜歡作者真心喜愛並擁抱內向這個特質,

同時鼓勵並提醒其他內向者,切勿將內向特質當作藉口,

相反的是,看見內向特質在工作上所帶來的優勢及潛能,

了解自己的個性,但不要被束縛。
越理解自己時,越要更有意識地去突破自己的極限,不要被外向或內向這種標籤限制自己的可能性。

以健康的心態,正視自己的優缺點,逐步建立自己的專業領地,

尊重這份專業領地所帶來的經驗、能力、自信及舒適,

並在許可的情況下,按照自己的步調發掘其他可能的專業領地,

不斷累積、鼓舞自己所建立的工作技能、專業舒適圈。

三、觸動我的那些觀點、語句及技巧錦囊

葛雷曼(Jenn Gremann)指出兩個原因:一是內向者傾向深度思考,話在說出口之前,對用字遣詞時都會再三斟酌;二是內向者喜歡使用長期記憶,這些記憶通常比較間接、需要不同的連結,存取長期記憶需要更久時間,大腦運作過程更為繁複。

內向者不是沒有能力,我們只是需要用自己的方式,把這些潛能發揮出來。
外向環境不見得是壞事,找到方法就可以在其中游刃有餘地生存與競爭。

如果說外向者的舌燦蓮花是大砲,那麼,內向者的細心冷靜就是狙擊手,低調而有力地從關鍵小事上改變全局。

運用同理心傾聽,但不等於同意不打斷、不插話,用心傾聽對方在意的面向、了解對方的立場,並思考轉圜的餘地,這應該是內向者強大的優勢之一。但也必須提醒:同理心、尊重對方感受,不等於要同意對方看法。

把握溝通機會,有些內向者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情緒或想法,特別是在高壓力的情況下,他們會在腦中演練話說出口後可能發生的各種情境,越想就越不願意說。但如果當下不開口,很有可就會錯過溝通的機會。

內向者的優點是會察言觀色,從蛛絲馬跡就能做出判斷;缺點則是容易受到影響。

只要能在變動中找到定錨點,一樣可以勝任愉快。

對於較容易緊張的內向者而言,創造一種到哪裡都可以保護自己、可以隨時躲進去休息的「可攜式心理空間」也是出差時必備技能。為自己創造「受保護」的感覺,就可以從這股熟悉感中獲得能量。

擁抱各種文化、不要因為任何理由限制自己的可能性,尤其是因為內向。

內向者則是傾向「避免危險、節省力氣、減少失敗」的生存策略。

不過善於察言觀色的內向者也容易放大他人想法,有時也會因此為自己帶來壓力,但對於其他人來說,內向者總可以知道他們的想法與需求。在職場上,這樣的能力非常有利於談判。

內向者不需要非得外向,才能爬上成功頂端;只要善加利用自己的優勢,一樣可以做得很好。最重要的是,你不會因此崩潰。

人類社會奇妙的地方,就在於不只有一種生存方法,職場也是一樣的,只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無可取代的價值,就算是綿羊,也可以領導獅群,而且聽起來實在比獅子領導羊群帥氣多了。

對內向者來說,無需勵志格言的鼓勵,跨出舒適圈原本就是他一輩子在做的事。

企業家兼職涯顧問貝絲.畢羅(Beth Buelow)認為內向者應該尊重自己的舒適圈,因為那是可以充電的地方,比起有意識地要求自己跨出舒適圈,擴大能力範圍對內向者來說才是更重要的事。

發掘自己的能力範圍,在適當的負荷強度之下做到極限,才能有效地鍛練;與其逼迫自己嘗試或挑戰每件事,內向者可以做的是按照自己的步調,穩健但紮實地擴大守備區。

「一切都是自己可以決定的。自信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你必須刻意去做:不要想取悅所有人,拋棄完美主義,專注在行動、承受風險和快速失敗上。」

自信是相信自己即使不知道解決方法,仍然可以處理;是知道不管碰到什麼狀況,都有能力解決;自信是在不確定的狀況之下,仍然相信自己(即使需要多花一些時間)。

四、還喜歡這篇分享的內容嗎?

Hi ~ 今天過得還好嗎?

還喜歡這篇分享的內容嗎?

想著作者是否也能針對人際關係出一本專書呢?

畢竟職場生活大家還是有共同的目標與義務、職責,

若在學校、家庭、親友間等人際互動能否也有能經驗談呢?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給予支持與鼓勵,

歡迎用以下連結購買書籍,並不會影響您的購買價格,而我會獲得一點點的回饋,

購買網址:博客來

或是【免費支持】幫我點擊拍手5下,化讚為賞,謝謝您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