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讀書心得】『真確』,世界真的變得更好了嗎?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Factfulness: 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扭轉十大直覺偏誤,

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生活在這個資訊爆炸、隨手可得的世界,

世界跟我們認知的是一致的嗎?

又該如何正確、客觀地去認識這個世界呢?

一、內容簡介

作者運用數據實證來說明世界在各種議題上的變化,

在書的一開始提出13個問題,測驗大家對世界的了解程度,

並進而說明人們吸收訊息的方式,舉出我們理解世界或問題的十種認知偏誤,

提醒著我們該如何看待問題、如何建立思考模式、進而如何解決問題,

同時更新那些過時已久、且根深蒂固的錯誤認知及偏見,

作者亦身體力行將數據用於理解、改進,藉此看見根本問題,進而周全解決方案、調整計策,

並不遺餘力地傳達真實,期望能建立起大家實事求是的世界觀及思考模式。

二、推薦原因

老實說,一開始看完並沒有太大的感受或衝擊,

「真確」一書,不約而同出現在PTT BOOK版的2020年度推薦書單中,

版友們讚譽有加,甚至有位版友說這本書改變了他的思維進而改變了人生,

讓我滿心期待把它帶了回家,

確實透過書中各種數據及泡泡圖,更能說明世界在歷史時間軸上的變化,

也更明白世界與我想像的有些不同,

再次體悟到書中的迷人之處與其他觸發是因為看到了青春愛讀書的導讀及討論,

果真讀書會的存在很是必要,

可以跟他人的意見對話、或是聽到未曾想過的觀點,

突然腦中出現了許多的想法與感悟,

其中書中提到的十種認知偏誤,其實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甚至有時在理解當下,我會想,我會不會也掉入了某種偏誤中了呢?

再次想起了查理‧蒙格提到的「在腦內形成一個由各種思維模式構成的框架,去進行決策與解決問題」,

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問題,建立一個多元思考框架是必要的功課,

1.看見自己與他人的決策盲點

下決策時,即使在腦中跑過千百種想法,最後憑據是什麼呢?

下評斷時,即使閱歷無數,最後脫口而出的標籤是為什麼呢?

每個人的思考模式不同,相對決定的論述也不相同,

但若能了解每個人背後的認知模式及依據的根本,

或許可以學習更佳的計策習慣與方法,

也或許可以發現決策依據本身的錯誤,

在彼此的交流中,看到根據的本身,也檢視這當中是否落入了認知偏誤,

呼應作者提到的求真習慣,讓問題能真正有效的審視及解決。

也想談談幾個自己很有感的認知偏誤,

2.二分化直覺偏誤

非黑即白,簡單直觀十分粗暴的分類方法,

急於給人事物貼上標籤,是大腦快速卻也懶惰的運作結果,

因為二分化思維可以幫助我們更快速的理解和選擇,

尤其當各種媒體篩選後的資訊餵養、情緒渲染、營造群體分裂及對立氛圍,

如果不學著去看見灰色地帶(中間地帶),對外界的認知必定會開始偏頗,

必須要正視自身出發思考的角度是否公正。

3.負面型直覺偏誤

人們傾向留意壞事多過好事,連同對過去的記憶也是,

更多時候是經由「感覺」去做決斷,並非理性思考後的結果,

一個看到黑影就開槍的概念,

以整體社會來說,無論是教育、醫療、科技等面向的發展是持續在進步的,

當然這其中也可能有體制不夠完善或不公之處,

但人們仍對致力改善不遺餘力,小到自身大到社會,

尤其在現今疫情下的社會,瀰漫著些低迷、不安氛圍,

出現了許多恐懼性、情緒性、指責性的報導及討論,

但不要忘了每個人都仍堅守崗位在為這個社會付出及守護,

可能在你想要的世界還不夠好,還有許多可以好轉的空間,

但不代表世界沒有變得更好,以各項數據來說,事實上世界是一直在進步的。

4.怪罪型直覺偏誤

直覺性的獵巫,過度誇大某人或群體的影響力及重要性,再透過指控讓事情簡單落幕,

無助於釐清事情本身失敗的原因,更難以預防問題的再次發生,

很弔詭的是,好事仍會有這種偏誤現象,

樹立英雄與型塑罪犯一樣容易,

若想防範於未然、找到成功公式、避免同樣的錯誤,

應該真心並且理性深究成敗的成因,改善自身或整體體制系統的決策模型。

三、感想與體悟

我想是的,世界真的變得更好了!

翻開以前的舊報紙,便能窺知一二,

就最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科技來說,應該是最有感的吧!

現代科技是當初我沒有想像到的,那麼未來的科技又會是怎麼樣的呢?著實令人期待,

剛好前陣子整理看到的幾篇報導,不變的好像是我們悲觀的想法,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Factfulness: 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舊報紙

時至今日,人們的認知偏誤依然存在,

即使看完了這本書,我也無法保證能不再次掉入認知偏誤的漩渦中,

而這些錯誤的認知偏誤,

不僅僅是媒體資訊的餵養,

也是群體思考、文化傳承及久未更新的偏誤觀念所造成的,

更是自身未能有「求真習慣」所養成的壞習性,

期望自己能逐漸建立理性及證據化思考邏輯,

其中最重要的是,數據本身的真實性,

數據雖能以理服人,但別忘記確認統計方法本身是否正確、公正,

否則,「水能載舟、亦可覆舟」,數據也可能成為欺騙的一項工具或手段,

也因為書中提到的十種認知偏誤,跟情緒息息相關,

或許,能藉此讓感性與理性相互溝通、相互幫助,

那麼,問題或許也不會那樣難解了吧!

四、還喜歡這篇分享的內容嗎?

Hi ~ 今天過得還好嗎?

還喜歡這篇分享的內容嗎?

最近讀書有感,

怎麼即使是工具書或是科學相關的書籍,

來到我的腦內就變成了心理勵志書籍了呢?

開始試著用其他人分享的要素 ─「用Output的概念,去Input書籍內容」,

希望能更有效、精準地去整理心得筆記,

剛好在寫完這篇心得後不久,看到公視紀錄觀點『製造無知』紀錄片

該片是藉由各領域專業人士說明那些利用科學對抗科學的重大事件,

演繹科學如何被有心人士透過心理學、社會科學等角度製造假象,進而創造或掩蓋既得利益之騙術,

更確定了數據也能成為欺騙的一種手段,

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這部紀錄片,(目前線上觀看僅到2021/12/23,不知是否會延長觀看時間)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給予支持與鼓勵,

歡迎用以下連結購買書籍,並不會影響您的購買價格,而我會獲得一點點的回饋,

購買網址:MOMO博客來讀冊(TAAZE)

或是【免費支持】幫我點擊拍手5下,化讚為賞,謝謝您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