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王子,卻被父母變成青蛙,
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讓青蛙再變回王子。
透過蛤蟆先生的諮商過程,
了解自我合作的重要,察覺自己的情緒習慣及迴圈,
見證自我療癒的契機,迎接自己的Aha moment。
¶一、內容簡介及概念重點,引導反思及覺察
將心理諮商過程融合童話演繹,藉動物主角們擬人化描繪情節,
透過諮商師的引導與協助,讓蛤蟆先生能夠面對真實的自我,
學會分析自己的情緒與情感,發展情緒智商,
找尋並調整最合適的自我狀態,並佇立於正向的心理地位上。
¶1.心理諮商是自發的過程,也是自我合作、自我和解的過程
這是一場內心奮戰,必須勇敢勾起那些被塵封的痛苦回憶、想法及情緒,
與諮商師共同合作,了解、分析自己,
從情緒漩渦逃離,從中獲取的反思、力量及療癒,
讓我們更有能力、更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與外界。
¶2.深入童年回憶的啟示與情緒探索
了解童年就是了解自己的關鍵線索,
「兒童自我狀態」包含童年經驗所有的情感,
這些基本情緒逐漸發展成更細膩、複雜的行為模式,亦為生存策略的調適與學習,
並成為自我的中心,形塑出人格的雛型,
定義了一生的行為,發展出一套行為來面對父母及他人,
如果夠幸運的話,還有足夠的精力享受人生。
也因為童年經驗至關重要,
「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藉由童年回憶的情緒回顧、探索、分析,以了解自我狀態。
¶3.諮商過程的合作與自我發現、覺察
藉由諮商對談合作,學習觀察、辨識情緒的習慣,
認清侷限自我的框架遊戲及情緒迴圈,
並深入理解其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選擇理由為何,
除可有效認知理解心理學等理論在自身實際運行的方式,
諮商師也同步協助引導對情緒探索及改變的渴望,
建立積極內觀自我情緒的習慣,並從中獲取蛻變的力量。
¶4.情緒轉變,頓悟啟發
發現非本意的情緒習慣與選擇,阻斷特定人事物的制約反應,
有意識的選擇健康回應,建立積極、正向的情緒習慣,
重新修正自我的遊戲設定,逐步邁向新生的自我,
並時刻提醒,別輸了自己。
對你而言,這就是你看事情的唯一方式。
從那時起,你一輩子都在用這個觀點,
在你的世界裡生活和看待一切的事物。
¶二、推薦原因
¶1.藉故事的推演,解析心理學專業名詞,讓人輕鬆理解與學習
書中涵蓋憤怒、潛意識、自我審判、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適應性兒童、挑剔型父母、共謀、情商、移情等心理學理論。
¶2.同時藉由故事的融入,讓心理學專業真實展現在諮商療程中,以利認知與共感
諮商師透過「溝通分析」引導,帶領覺察、反思、面對、分析、改變等心路歷程。
¶3.演繹心理諮商的過程,藉由旁觀者的角度進而認識諮商對談
¶4.鼓勵想諮商卻遲遲不敢行動的你,降低對諮商的恐懼及疑慮
¶5.心理諮商是自發的過程,唯有自己想改變,改變才會真的發生
¶6.閱讀輕鬆,易於投入、被引導,與蛤蟆先生共同思考、覺察,等待契機改變及自我療癒
¶三、感想與體悟
當下也正閱讀「原子習慣」,其中提及許多概念一致,
行為系統的背後都是一個信念系統。
行為往往反映身分認同。
你的所作所為暗示了你相信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
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一書提到的自我設限的心理遊戲、情緒系統、行為習慣相同,
這才發現不僅僅是行為,隱晦的情緒迴圈昭然若揭,
真正的行為改變是身分認同的轉變。
¶1.從小見大
諮商師引導、探索、深入童年時期的經歷,
看見童年建立的生存策略產出的基礎行為模式,如何建構自我核心,如何影響著現在的生活,
真正讓人驚訝的是:你會領悟到成年後的很多行為,都是從童年時期學來的。
並察覺那些無意識、有意識、無法理解的情緒源自何處,如何解讀,
提醒著我們,藉由回顧過往,可找出懸而未決的問題、癥結,並找到解決與成長的機會。
¶2.仁慈的獨裁者
在書中提到的「仁慈的獨裁者」是父母,相信很多亞洲小孩對這一節深有共鳴,
你被兩個仁慈的獨裁者抓去關起來,他們完全掌控你,同時卻又照顧你、關懷你。
你對此有何感覺?
每當感到不滿時,常有一股壓抑的心情,才明白這是「無攻擊的憤怒」,
源自「適應型兒童狀態」,至今也常常有這樣的狀態,但
這根本沒有任何意義,無法達到任何目的。
如今明白這是孩童時期長時間來釋放憤怒的方式,現在必須找到更有效的溝通方式,
不要以為無聲的抗議是抗議,無聲就是無聲。
¶3.自我設限的心理遊戲,衷於遊戲,卻輸了自己
自童年時期所設定的基礎行為模式,帶領我們進入一場自我設限的心理遊戲,
為什麼你一再落入難堪的狀況,
最後總讓自己覺得很蠢,讓別人占優勢,
讓你再一次感覺像回到小時候那個可憐弱小的自己?
無論是否意識到心中那些限制性的信念與思維模式,
在在提醒著,受限於自我核心的設定與眼界,總會在無形中框限自己的成長與可能,
甚至樂在其中,滿足於與自己「共謀」的結果,
唯有與自我合作,通過覺察與改觀,
找到內外在的平衡,理解真正的自己,
才能真實的對自己的思考框架與潛能進行改革,達到內外的和諧。
¶4.情緒的選擇,既定的眼界
有些人會竭盡所能地選擇記住那些悲傷和不愉快的事,
而忘記或忽略美好的時光。
早年的經驗塑造了個人獨特的世界觀,對往後的行為及苦樂影響深遠,
這裡說的是個人世界的心理視角,這個視角在你心裡深藏不露,
可以說,是來自你靈魂的深度。
回放過往各種情緒的波動、轉變的經歷,示意我們可以其實可以選擇如何回應和處理自己的情緒,
藉由覺察和自我探索,進而打破情緒習慣迴圈、既定的眼界,
進而學會更健康和積極的情緒管理方式,擁有強健及喜樂的靈魂。
¶5.行為改變,始於覺察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
唯有替自己挺身而出、與自我合作、真正想要掙脫痛苦的行為、情緒迴圈時,
才能覺察那些有毒的習慣與思考,站穩健康的「心理地位」,
與自我和平相處,同時積極、擁有餘裕面對世事的苦樂。
¶四、觸動我的那些觀點與語句
心理分析進行的是不帶批判的分析。
當我們看到成人在嘔氣、鬧彆扭、沮喪或是厭煩的時候,
我們會想他們這些行為是否恰當,
或者是無意識或無法控制地再次重演孩童時期的行為模式。
但這類行為會有兩種結果,都是負面的。
一是被人嘲笑,看到一個成人亂發脾氣或嘔氣,可能讓人覺得很好笑,也很尷尬,
更重要的是,這類行為顯示出這人是個失敗者。
你很成功玩了一個叫做PLOM的遊戲。
就是『可憐的我』(Poor Little Old Me),這遊戲你每次都贏,
或者也可以說是輸,取決於你從哪個角度去看。
每一種遊戲基本上都不是出於真誠,
表面上似乎是在處理現實的狀況,其實受到更迂迴的因素驅使。
玩遊戲體現在兩種層面,一是社會層面,看起來是公開誠實。
而遊戲玩家真正的動機卻隱藏心理層面,動機是隱晦、不誠實的。
兩者不可避免的結果都是讓人產生負面的情緒。
再沒有一種批評比自我批評更強烈,也沒有任何法官比自己更嚴苛。
重點就在於這些是攸關一生的心理地位。
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了何種態度,就會一輩子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
這些態度和觀點,變成我們存在的根本基礎。
之後,我們建構的世界都是在印證與支持這些信念與預期,
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在成功人生裡,這三種狀態(兒童、父母、成人自我狀態)都是不可或缺的。
它們都是千百年演化的結果,所以每一種狀態肯定都很重要,都對生存有價值。
但我們可以說這個成人狀態是具有特別的重要性。
唯有在成人自我狀態下,我們才能對自己有新的了解。
¶五、還喜歡這篇分享的內容嗎?
Hi ~ 今天過得還好嗎?
還喜歡這篇分享的內容嗎?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給予支持與鼓勵,
歡迎用以下連結購買書籍,並不會影響您的購買價格,而我會獲得一點點的回饋,
或是【免費支持】幫我點擊拍手5下,化讚為賞,謝謝您的鼓勵。